2
离合诗
离合诗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,以拆字组字为玩法精要。
通常是四句为一离合,每一离合可组一字,若为独字即为该诗的主题;若离合出多字则需要连读,表其含义;每次句的首字和前一句的首字相冲,可分离出一字,或一偏旁部首;后两句同样是次句与前句相冲,分离出一字,或一偏旁部首,将之与前两句分离出的字或偏旁部首相合,可得另一个新字。
离合诗为文字型态的一种短诗类型,由单一字或多字或字母,以逻辑的方式来组成诗文的某部分。
在中国的古文中,离合诗属于杂体诗的一种,诗文行文原则通常为字相拆成文。
另外,中文尚有离合藏头诗的另外形式离合诗。离合藏头诗或称借字联边,亦为中国古文杂体诗的一种。
除原本平仄对仗押韵外,最主要的特点是取句尾末字的字体一部份来做为下句诗文的字首,而整诗的最后一个字的字体部份,亦做为该诗之字首。
释例
现有文献中,首见及最常见的离合藏头诗为白居易所著作之《游紫霄宫》。
水洗尘埃道未尝
甘于名利两相忘
心怀六洞丹霞客
口诵三清紫府章
十里采莲歌达旦
一轮明月桂飘香
日高公子还相觅
见得山中好酒浆
其中,首句首字“水”,来自该诗诗末最尾字浆之“水”部首,首句末字“尝”字体之“甘”拆字部分,亦成为第二句句首;余亦类推之。
3
对对子
对对子,俗称对课,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、应用范围最广泛、生命力最强、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。
对对子也叫对联,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,是语言艺术,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。过春节时贴对子,也叫贴对联是中国的风俗。
对联,雅称楹联,俗称对子,又称联语、楹贴等等。所谓对联,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,字数相等,内容相关,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。
楹联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有关,古代时称一间为一楹。
楹:指的是厅堂前的柱子,将联语悬挂或贴在柱子上就叫楹联。
对子是民间对对联的习惯称谓。联语又与律诗有关,律诗讲求对偶,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,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。
因此,对联被誉为“诗中之诗”,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。
4
猜灯谜
“猜灯谜”又叫“打灯谜",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,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,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。
每逢农历正月十五,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,燃放焰火,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
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所以响应的人众多,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。
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,让人一面赏灯,一面猜谜。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,如一个字,一句诗,一个物或一个名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