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,正如古人所言:“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。”那么,金国在灭亡辽国之后,为什么没有立刻将西辽彻底铲除呢?
首先,我们需要回顾西辽的起源。公元907年,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北方契丹的多个部落,并随之建立了辽国。辽国成立之初,由于和北宋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,双方经常发生冲突。结果显而易见,辽国一度将北宋打得落花流水,损失惨重。经过一番交锋后,双方签订了“檀渊之盟”,于是北宋每年不得不向辽国支付贡款,以此保住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。但对北宋而言,这种屈辱的和约无疑让他们心中非常不悦。
随着时间推移,辽国内部的一个女真部落逐渐完成统一,建立了金国,并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。在看到机会的同时,北宋不再顾忌“檀渊之盟”,果断与金国结盟,一举将辽国灭掉,心中的仇恨终于得以解脱,心情舒畅不少。然而,辽国虽然灭亡了,但依然顽强地存活着。在天祚帝被打败后,耶律大石逃往漠北的可敦城,建立了西辽。在他的领导下,西辽发展迅速,向西扩张,逐渐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霸权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,金国为何选择对西辽采取放任态度呢?其实,这背后有三个主要原因。
第一,初期金国并不渴望征战。在金国刚刚灭亡辽国之时,他们意识到征战比想象中来得容易,特别是对于北宋这个似乎更显弱小的敌人。金国希望借此机会,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征服富庶的北宋上。尽管北宋对此感到非常受伤,可面对金国愈发强大的实力,他们无力反抗。金国对北宋的侵略一步步升级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甚至实施了重大的人质劫持,将北宋的王室全数掳走,而北宋王朝也因此崩溃,只有康王赵构侥幸逃脱,并在后来的历史中建立了南宋。此时,金国陶醉于攻占汴京的欣喜中,对西辽这片贫瘠之地毫无兴趣。
展开全文
第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金国发现西辽逐渐强大,成为西域的一方大佬。意识到西辽的存在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,金国的将领完颜宗翰主动请缨,企图讨伐西辽。然而,金军的主力当时大多仍在南侵,兵力无法抽调。结果,完颜宗翰只能带领坏得不成样子的临时拼凑部队出征西辽。更不巧的是,金军未曾接触到西辽,便在蒙古沙漠中迷失了方向,造成缺水缺粮的惨况,最后不得不丢下老百姓无奈撤退。
第三,到后期,随着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部落完成统一,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,金国和西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新势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。大家在这个强权面前都变得小心翼翼。此时的南宋也见机行事,迅速与蒙古帝国联合,发动攻击,金国在短时间内被灭。而西辽也未能幸免,面对强大的敌人,仅能勉强抵抗,最终宣告灭亡。
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发现,西辽的存在与北宋的“默默助攻”息息相关。无论是战斗力的对拼还是战略的选择,都暗示着金国与西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。各种因素交织下,西辽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存活如此之久。本文由百叶君原创,图片来源于网络,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交流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