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农“五四”先觉们为了推行白话文和新文学,曾经很激进地号召推倒文言文和旧文学,当时选中的首要打击目标有两派人物:一是以桐城派古文传人自居的林纾,一是大力鼓吹《文选》的黄侃、刘师培,当时分别称之为“桐城谬种”、“选学妖孽”。这两个名目后来流行甚广,但逐渐衍变成为指代他们所崇拜的文学流派,这种用法至今仍为人们耳熟能详。
首先提出这两个名目来的是一向喜欢说重话的钱玄同,他在致《新青年》主编陈独秀的信中写道:“顷见五号《新青年》胡适之先生《文学(改良)刍议》,极为佩服。其斥骈文不通之句,及主张白话体文学说最精辟。公前疑其所谓文法之结构为讲求G ram m ar,今知其为修辞学,亦当深以为然也。具此识力,而言改良文艺,其结果必佳良无疑。惟选学妖孽、桐城谬种,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,虽然,得此辈咒骂多一声,便是价值增加一分也。”(《新青年》第2卷第6号《通信》,1917年2月)稍后在《新青年》第3卷第5号(1917年7月)的《通信》中,钱玄同又说:“所谓说理精粹、行文平易者,固未尝不在周秦、两汉、六朝、唐宋文中也。惟选学妖孽所尊崇之六朝文,桐城谬种所尊崇之唐宋文,则实在不必选读。”他之所谓“选学妖孽”、“桐城谬种”都是指人而言,但也很容易被看成是这些人所代表的《文选》派骈文和桐城派古文。
鲁迅晚年在《五论“文人相轻”—明术》一文中说:“五四时代的所谓"桐城谬种"和"选学妖孽",是指做"载飞载鸣"的文章和抱着《文选》寻字汇的人们,而某一种人确也是这一流,形容惬当,所以这名目的流传也较为永久。”
“桐城谬种”主要指林纾,他是坚决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学的;同时也兼指曾经在北京大学国学门中大讲桐城派散文的几个教授。“选学妖孽”主要指刘师培、黄侃等人,他们二人当时都在北大任教,维护传统文化,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学,并共同主持以“保存国粹”为宗旨的刊物《国故月刊》。刘师培乃扬州学派殿军,终身服膺其乡贤阮元的文笔之辨,坚持认为只有骈俪之文才算是“文”,散行之文不过是“笔”。这样的意思,他曾一再加以鼓吹和发挥。他自己的文章,也颇多《文选》气息。黄侃同样是崇拜《文选》的,在课堂上经常痛骂新文学和白话文。黄侃原是章太炎的大弟子,学问很大,此时却拜只比他长两岁的刘师培为师,向他学习经学。
钱玄同也是章太炎的学生,他与黄侃彼此都不大服气,甚至当面吵架,除了有点文人相轻的意思之外,文化思想的不同乃是主要的原因。相对而言,钱玄同及新文学派诸人对刘师培态度要客气一点,因为他不大骂人,而且很快就去世了。钱玄同晚年为编校刘师培的著作集(《刘申叔先生遗书》)投入过许多精力。到这时,“五四”的硝烟已经完全散去了。
但是“选学妖孽”和“桐城谬种”这两个名目继续存在,却渐渐脱离了先前所指之具体人物,而分别指古代文学中的两派:六朝骈文与唐宋散文。这种名与实的分离以及专门名词之内涵之转移,在文学批评史上是很常见的情形。不管“选学妖孽”原指何人,就将“选学”看成“妖孽”,真所谓查无实据而事出有因,并且竟然也就促成《文选》的研究沉寂了多年。
顾农,学者,著有《与鲁迅有关》等。
作者:顾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